新闻详情

物流业迈入信用时代

2019-08-28 11:00:58

在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程中,基于大数据技术,物流业企业通过政企合作跨界协同不断进行探索与尝试,行业的信用时代已然到来。

传统物流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市场主体“小、散、乱”现象突出,违法、违规、违约行为频现,导致社会对物流业诚信认可度总体偏低。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赋能行业转型升级,但也伴生了一系列新的不合规运营问题。在新旧模式并存,业态重塑的关键时期,加之物流业本身市场化程度较高,给监管带来很大的难度与挑战。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关部门陆续发布了物流业“黑名单管理办法”“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等政策文件,不断推动物流业信用体系建设。

物流信用体系的建设将有利于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环境,而监管难以触及的环节,信用体系将发挥巨大作用。

新兴平台型企业成为物流信用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平台型物流企业本身作为市场信用主体,依法诚信经营,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和信用评价。同时,作为物流业供需双方或多方满足彼此需求的连接点,这类企业拥有海量用户,可以深度触达行业最基层从业人员。这些社会成员中个体经营占大多数,信用记录缺失严重,成为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灾区”。

在物流运输领域,我国拥有3000万左右卡车司机,网络货运平台在改变传统公路物流模式的同时,针对这些个体及小B用户建立信用评价系统,对用户进行分层,并且与可提供的服务等级关联。通过建立具有特定行业属性的信用档案,将特定人群与全社会信用体系连接,切实解决基层行业从业者“第二张”身份证问题,成为打造物流业信用闭环的中坚力量。

大数据为物流业信用体系建设带来更多想象空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度依赖于大数据。以大数据技术作为重要底衬,信用数据才能更加快速、精准、系统性地实现记录整合、分析研判、综合评价及向社会公示。

平台型物流企业除用户的基础数据外,拥有基于不同场景的海量运营数据,如找货接货数据、运行轨迹数据、过路过桥费用数据、加油保险数据等。依托场景化大数据,选取货损、成交率、无效订单、结款时效、客户违约、双方互评等不同维度典型信息,建立信用评价模型,对用户进行精准信用画像,并实现信用级别的动态评估。这种场景多元、维度多元的极具有行业特性的信用体系,对于企业实现高效运营和规范化管理,对于政府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立足物流业,推动政企合作跨界协同构建社会共治体系。在物流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数据孤岛问题依然存在。数据整合和共享亟须政企之间良性互动,同时使信用数据“用”起来,还需要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协作。

数据显示,目前物流企业贷款需求满足不到10%,卡车司机获得融资的比例则更低,究其原因在于物流业缺乏信用数据沉淀、风险难控,无法实现互联互通。将物流业信用体系与保险、金融行业结合,使信用等级与保险、金融服务挂钩,跨界协同产生蝶变作用。物流企业及从业者将切实感受到“守信无事不忧,失信时时难安”的全社会联动效应,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也从单纯依托金融体系数据向多元融合数据逐步演进。通过物流行业与各类主体之间多维度的协商与合作,真正实现社会共治体系。

物流业信用时代已然到来。物流信用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业实现规范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是企业和从业者享受守信红利的先决条件。而在构建运输物流业信用共同体的进程中,仍需要政府、企业以及每个物流业从业者共同努力。


X冀路畅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