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智能快件箱该何去何从?

2019-11-26 17:17:58

作为缓解快递“最后一公里”矛盾的一大方案,智能快件箱经过多年的发展备受市场青睐,如今新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快件箱的高质量发展。

10月1日,《智能快件箱寄递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实施,其中明确的“投递到快件箱的快件要告知并征得客户同意”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作为缓解快递“最后一公里”矛盾的方案之一,自2010年中国邮政设立首台智能包裹投递终端以来,其市场规模快速扩张。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已有32万组智能快件箱投入运营,箱递率提升至11.3%。相关预测显示,2020年快件入箱率有望达20%,对应快件箱格口需求约为7600万个,快件箱市场规模将近300亿元。

作为快递末端配送的新生事物,智能快件箱有效地解决了快递员和消费者之间的时间不对称问题,其24小时待机的代收服务具备存在的合理性,降低了快递员多次配送的效率损失。然而,纵观近十年的市场发展历程,智能快件箱的投资主体仍然被盈利模式所困扰。据业内人士估计,综合考虑箱体成本及折旧、场地租金、代理佣金、维修费用、管理费用等,单台设备年运维成本将近10万元,智能快件箱的广告收入、快递代收费用和揽件收入很难消化其高额的运维成本。

不可否认,快递“最后一公里”服务对象极具个性化特征,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采取多样化的配送方式,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体现。在具体实现方式上,提醒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下单时备注接收方式,将客户要求前置,快递服务按需求对配送方式加以区分,将会促进配送效率和服务体验的有效改善。

随着智能快件箱新政的出台,有几个方面更需加以关注:

一是落实智能快件箱公共属性。智能快件箱公共属性的提法可以追溯到2015年61号文《国务院关于促进快递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8年“国办一号文”和《快递暂行条例》进一步明确其公共属性和加强建设落地的操作性。与很多新生事物历程相同,智能快件箱能够“遍地开花”乃至公共属性的身份确认,也经历了最初“一刀切”式的否决到如今业务高峰期“一箱难求”的转变。公共属性的确认对于落实智能快件箱铺设主体、场地提供、箱体投资、通信费用和电费支付等成本分担影响重大,甚至成为决定其可持续运营的关键所在。

二是开启智能快件箱规范运作。由广东省邮政管理局核发的全国第一张智能快件箱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标志着快件箱规范服务的正式启程。当然,各地在管理办法的执行过程中,针对后续的精细管理、安全应对、社会信任等方面还有诸多探索空间,比如看似酷炫的刷脸取件如何避免操作漏洞,获取的客户数据信息如何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置换等。同时,关于《办法》具体的实施反馈也会受到配送场景和消费群体特征的影响,在促进智能快件箱规范运作的同时,消费习惯的变化、服务方式的多元和价格标准的调整也将相伴而行,智能快件箱的未来也将经历多维磨合的历程。

三是探索新模式管理运营实践。犹如2009年《邮政法》改革明确了快递企业的法律地位,促进快递企业由小到大迅猛发展;《快递暂行条例》以国务院行政法规的层级出台,为快递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并对未来调整做出空间预留;《办法》的实施,意味着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层面对新生业态由关注到管理实践的探索,通过主动引导和规范管理,促进末端配送资源高效利用,实现快递服务和用户消费体验的双赢。以此为鉴,在快递业新模式、新业态乃至新主体层出不穷的发展态势下,快递细分领域场景也将成为管理创新的实验场。

 


X冀路畅达